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各题。
2024年12月4日春节申遗成功的消息报道后,小执搜集了以下关于春节的材料。
材料一: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活动。有关传说很多,其中以“年”兽传说、熬年传说和万年创建历法说等最具代表性。自汉武帝改用农历以后,中国历代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日为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立春最早是祭天、祭农神和祭春神、鞭春牛、祈丰年的日子。《史记》《汉书》称正月初一为“四始”(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和“三朝”(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朝亦始也)。古人常在此时举行朝贺,进行各种娱乐活动,迎神祭祖,占卜气候,祈求丰收,后来逐渐形成内容丰富的新春佳节。
辛亥革命之后,改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立春逐渐淡化。
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相关民俗活动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向亲友拜年等习俗;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
春节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文化,其中包括仪式、节日装饰、饮食和相关的娱乐活动。春节期间的主要活动有:腊月初八喝腊八粥;二十三日祭灶,吃关东糖和糖粥等;除夕夜以家庭为单位包饺子、包汤圆、做年糕,吃团圆饭守岁,另外还贴春联、年画、剪纸和放爆竹;正月初一迎神、拜年;初五开小市;十五日元宵节开大市、迎财神、吃元宵、游灯会、猜灯谜等。燃放鞭炮是春节期间辞旧迎新的一项民俗活动。
春节是体现和谐亲情与和睦人际关系的重要平台。其内容丰富多彩,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过好春节是提升亲情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整理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
材料二:

表1:春节申遗成功相关因素饼图
(来源于网络)
材料三:
作为首个“非遗版春节”,蛇年春节年味浓度爆表,体验地方年俗、关注非遗活动成为今年春节的一大看点。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在宣布春节申遗成功的介绍词中指出,申遗成功的并非仅仅“春节”,还有以“过年”俗称概括的一系列传统活动,认为“该遗产项目为中国民众提供了认同感和持续感”。在程超功看来,作为首个申遗成功后的春节假期,2025年春节期间,中国文旅市场迎来了一场非遗文化的打卡狂欢。
从热门非遗城市打卡的项目来看,技艺类和民俗类非遗深受游客喜爱。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之所以能吸引大量游客,主要得益于其气候宜人、互动性强以及接待游客人数多等因素。游客可以在当地亲手体验国家级非遗技艺,感受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在非遗旅游背后,可以看到很多出行目的地和旅游体验与非遗文化紧密相连。非遗与旅游的交融模式,能够为游客带来更加丰富多元、深刻动人的旅行体验。”在程超功看来,非遗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满足了游客对文化的好奇心,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的新消费和新发展。从以往的购物游、山水游到如今的非遗游,2025年的文化认同或将成为新的旅行风向标。
“非遗不仅有着强大的内生力量,且数量庞大、形式各异。除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示的全球性非遗名录外,中国国家级非遗文化也数不胜数,意味着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结合的空间。”程超功进一步预测,“经过2025年春节期间非遗旅游产品的大爆发,各地也会根据游客喜好、市场需求持续挖掘打造备受游客欢迎的非遗旅游产品。”
(整理自李立《热度大增 40%!“非遗版”春节赢麻了》)
材料四:
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节日,更是世界文化的盛宴。春节申遗成功既是对这一文化瑰宝的国际认可,更是中国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的象征。随着春节民俗活动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开始了解和喜爱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春节,作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正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着中国故事,传递着文化自信。春节申遗成功,让这份属于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也让每一个中国人更加自豪于自己的文化根源。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随着春节申遗成功,国人在亲身经历着春节“出圈”“出海”“出彩”,“中国年”成为“世界年”的过程中,真切感知到国家强大的文化自信,是守护小家团圆幸福的基石。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持和弘扬自己的文化特色,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从春节申遗成功,今天的国人愈发懂得只有坚守自己的文化根基,才能在世界的舞台上站稳脚跟,赢得尊重。
(整理自发展研究院《“非遗”春节传递文化自信强音》)